執信中學校長何勇
廣州日報
執信中學校長何勇建議高考[微博]改革
一年一考變一年多次機考
稱高考不應只是執筆考試避免便宜“做題機器” 英語成績不該計入總分可劃分等級作為高校參考
多年來,我國“分數萬歲”的應試教育備受爭議,“一考定終生”的高考制度更是飽受詬病。眼下,全國各地的高考改革方案呼之欲出。然而,高考究竟該怎麼改?高考這根指揮棒究竟該將中國的教育引向何方?高考究竟該通過一種怎樣的方式選拔到真正高素質的人才……至今仍無良方。
“如果僅僅是高考科目的減少,只是減少了高考錄取的工作量。對人才的選拔而言,毫無意義。”日前,廣州市執信中學校長何勇接受記者專訪,從考試內容和形式的變化到高校錄取的改進,為高考改革開出了一劑劑“藥方”。作為一名中學校長,他對現行高考制度給孩子身心健康帶來的負面影響深感憂慮。他認為,隻有高考改革改到位了,才能還中國孩子一個身心健康的童年。 文/記者黃蓉芳
談高考改革 科目增減是“換湯不換藥”
何勇對於高考改革的期待,更多地集中在如何關注人的成長上。在他看來,高考改革,主要是要達到兩個目的,一是高校能錄取到真正高素質的人才﹔二是能引領高素質人才的培訓,推動真正的素質教育發展。“遺憾的是,目前的高考改革無法達到這兩個目的。”他說。
“多年來,我們所謂的高考改革都只是停留在科目的增減上。”何勇掰著手指歷數這些年來高考科目的變化,“我們讀書的時候是大文大理,后來是3+2、3+X、3+大綜合,現在是3+小綜合……但考試內容和形式都沒有變化。”
何勇直言,這種“換湯不換藥”的高考改革根本無助於中國應試教育的改變。“因為萬變不離其宗,最終的錄取還是以高考成績作為唯一的標准,‘分分計較’,很多時候,高一分,低一分,命運就截然不同。”他說,“如果僅僅是高考科目的減少,只是減少了高考錄取的工作量。對人才的選拔而言,毫無意義。”
然而,何勇又分析,按照目前中國的實際情況,很難找到一套比高考更公平的選拔人才的做法。因此,短時間內,說要取消高考並不現實。因此,真正的“藥方”是,必須從考試內容、考試形式、錄取方式以及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對高考進行一系列的改革。
談考試內容 莫考“高強度訓練的題目”
“目前高考考查學生,仍然主要是執筆考試。”何勇認為,但目前的執筆考試隻能考察學習的知識水平,隻能看出學生解題能力的高低,更要命的是,“目前的考試題目,隻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反復的高強度訓練,就能提高成績,但未必能反映學生真實的水平。”
在何勇看來,正是這種考試內容,讓孩子從小成了做題的機器,這種毫無創造力的重復練習,讓大多中國孩子的童年淹沒在了無邊的題海之中。“中國學校對高考的訓練方式可謂推陳出新,很多學校甚至成了高考神話,一個學校竟有1萬多學生在那裡集中學習。”何勇頗為無奈地搖著頭說,而唱了多年的教改,其目的和標准,也都萬變不離其宗,離不開“提高成績”四個字。
何勇認為,高考要改革,首先應從考試內容改起。“不應該考那些隻需要通過反復的、機械化的高強度訓練就能夠提高成績的內容,”他說,而是應以考察學生的綜合能力為主,包括學生的學術能力、閱讀量、視野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隻有高考的內容改革了,基礎教育中的應試教育現狀才有可能改變。”
“要說什麼輸贏,我們的孩子從幼兒園階段起就輸了。因為孩子們自由的時間太少了,玩耍的時間太少。”說起基礎教育階段的孩子,何勇憂心忡忡。他說,現在無論是學校還是家長[微博],都隻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對於孩子而言更重要的身體和心理健康,關注得並不多。事實上,基礎教育階段恰恰是孩子的身體和心理人格發展的關鍵時期。
談高校錄取 追求“全才”考生是誤區
在考試內容和考試方式進行改革之后,何勇認為,高校的招生導向也必須改變。“現在高校招生的導向就是錯誤的。”何勇直陳高校招生也已陷入了兩大怪圈,“一是一味追求高分學生﹔二是一味追求招所謂的全才”。
“現在的高校本身也太過於重視成績,每年的招生都是盯住學習成績,各個高校之間也熱衷於攀比招到多少高分學生。”何勇說,就是在執信中學,成績排前幾名的學生,每年都會早早地被高校“盯”住。然而,事實上,根據他多年的觀察和追蹤研究,高分學生未必就是最優秀的學生,高考成績好的學生,發展潛能未必行。“雖然已有很多人注意到‘10名~20名’現象,但是又很少有人真正重視這個問題。”
純粹按分數來錄取,的確容易操作,可以提高效率,降低招生成本。“但是,最大的損失就是高校沒有選拔到真正高素質的人才,因為他們雖然搶到了高分學生,但可持續性發展往往不盡如人意。”
何勇認為,每個高校都應該有自己的辦學理念和特色,根據自己學校的特色來招錄學生。“可是,現在的高校都是一味地尋求考試成績全都優秀的‘全才’。”他說,事實上,真正的人才,80%以上都是偏才。“多少杰出的人,在某一方面是天才,但在其他方面連一般人都不如。”
“既然高考拋檔是按1比1.2的比例來拋的,那就應該允許高校在一定范圍內,錄取分數可能更低一點但更適合自己學校的學生。”何勇說,但是,現在高校在錄取學生的自由度顯然是不夠的。
談考試方式 應實行一年多考和上機考試
有人說,一考定終生,這是中國教育的“萬惡之源”。何勇同樣也不認可一考定終生的考試方式。在他看來,一年多考“確實是好”。但是,考試的方式必須改變,否則組織考試的成本太大。
“現在的高考是一年一考,但哪一年不是興師動眾?”何勇說,且不說考試當天要出動教育、環保、公安、交警、衛生等多個部門,單說組織專家命題,出於保密的要求,專家從開始命題到考生考完這段時間都必須“閉關”,在考完后,又要組織人力進行問卷,成本非常之高。“如果一年多考,成本難以估算。”
“如果真要一年多考,機考是必然的選擇。”何勇建議,高考的考試方式可參考美國的SAT考試,首先由專家團建立一個巨量題庫,考試時,學生都在電腦上機考,隨機抽題作答。“這樣,命題專家不需要‘閉關保密’,又可以防止考生舞弊,尤其是大規模的集體舞弊。”
至於將逐漸社會化的英語考試,何勇也提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英語分數是否納入高考成績總分。“如果納入總分,那會更大程度地加重考生的負擔,因為他們為了獲得最高分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考。”他認為,英語成績可以按分數計,也可以按等級計,每個學校錄取時,可劃定一個分數線或等級標准,隻要考生達到這個標准就可以報考。“但不能計入總分。”
談自主招生 應由多校教授無記名投票選拔
“本來,高校的自主招生是一種選拔創新人才的方法,可以說是為在某一方面有特殊才能的孩子打開了另外一扇窗戶,是對現行高考體制缺陷的一個很好的補充。”何勇不無遺憾地說,可是,如今的自主招生並沒起到應有的作用,仍然被各種力量裹挾。
迫於公平公正的社會壓力,自主招生最終還是淪為了“唯分數論”,最后,以通過自主招生考試的學生加20分了事。
何勇分析,自主招生之所以詬病多多,跟自主招生的操作方式很有關系,從而使其公平性受到了質疑。然而,事實上,高校自主招生完全是可以做到公平與透明的。
他的建議是,成立一個自主招生由多個學校的教授組成的錄取組,在社會人士的監督下,集體審閱學生的申請資料和檔案,然后,進行無記名投票,最后才決定是否錄取。“這樣,老百姓擔心的暗箱操作就不存在了,因為一個家庭不可能‘搞定’所有的評委,因此,既可以防止考生作弊,又可以防止來自上級行政領導的干預。”
何勇認為,在現階段執筆考試不可能取消的情況下,高校完全可通過高考分數招錄60%的學生,再通過自主招生的方式錄取40%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