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時候最影響學習的不是戀愛
一名大一學生的高中戀愛觀
提起高中生早戀,大家馬上會同“叛逆”、“墮落”、“學習退步”等關鍵詞迅速聯系在一起,部分高中不僅規定高中生不能談戀愛,而且連男女生結伴走路都要禁止,打飯也要男生女生各排一隊,高中生戀愛難道就真的這麼可怕嗎?
事實並非如此。單一的評價機制導致中國很多教師試圖用一個模板來解釋學習成績好的原因,在這套模板下,愛生活、愛勞動、愛大自然,不打架、不網游、不談戀愛的才叫好學生。談戀愛的同學即使考的好也被認為是暫時的僥幸,成績退步被認為是最終圓滿的歸宿。
我和我的團隊曾經與高中3個年級共1100多名學生通過網絡、電話、面對面等方式進行交流,在歷經3個月之后,統計的結果出乎我們的意料。在最令高中生困惑的問題中,佔第一位不是學習方法或者學習心態的問題,而是情感問題,有超過74%的學生在交流過程中表示了自己對於感情的困惑和迷茫,第二和第三位分別是心態和學習方法的調整。
現在的高中生普遍出生於1995年以后,大多是獨生子女,學生們遇到問題往往沒有可以對之傾訴的兄弟姐妹。他們的父母又大多出生於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現在的95后與父母在相同年齡段時相比,早熟已經不是個別的問題,而是普遍現象,是互聯網時代的必然結果。家長和老師接觸新事物速度慢,在和孩子溝通時又不願放下身段,往往以“過來人”自居,殊不知,孩子們正在走的路以及將要走的路和當年相比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家長和老師在面對感情時往往帶有目的性,每每教育早戀的學生時都要問:“你們能在一起嗎?你們能結婚嗎?”他們認為不以結婚為目的的戀愛都是耍流氓。實際上,獨生子女一代談戀愛更多是渴望自我被認可的訴求的折射,戀愛使他們在浮躁的社交網絡的沖擊下找到歸屬感和安全感,生活中的煩心事有人傾訴,開心的事有人分享,這種歸屬感和安全感是友情和親情無法替代的。而且在戀愛或者准備戀愛的過程中,從小在溫室中長大一直處於被愛狀態的孩子們開始學著關心周圍的人,變得樂於分享,這種單純的感情與婚姻無關,卻在不知不覺中教會孩子們成長。
在高考的重壓之下,為了追求分數,很多學校砍掉了針對高中生的情感和心理教育,只是一味地告訴學生“你不能”、“你不准”,發現有戀愛的,通報批評,甚至“株連九族”,扣除班級積分。這種粗暴一刀切的教育方式出發點是為了威懾談戀愛的學生,但是這種威懾和學生們渴望自我認同感的訴求相比根本微不足道。唯一的結果是,使得談戀愛的學生背負很大的心理壓力,整日處在矛盾中,成績稍微退步就會自責,這種消極的自我暗示是大多數戀愛中的學生成績退步的原因。
事實上,不談戀愛的學生也不能一直進步。而且學習和戀愛是不矛盾的,難道好老師都是不結婚一心一意為教育事業奉獻一生的嗎?我曾經跟一位知名教育工作者談起我高中戀愛和后來復讀的經歷,他很自然地說看來談戀愛還是對學習有影響的。聽完后,我瞬間為他豐富的聯想能力和強加因果的智慧而動容。事實上,我復讀是因為高考那天吃壞了肚子,我在談戀愛前是年級的80多名,高考是市裡的第四名。而我的女朋友,在談戀愛后變得非常努力,數學成績從80多分的全班倒數,到最后高考全市第二名的128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遇到問題相互幫助,更多的是一種心理的鼓勵。
不過,這並不代表我們就應該鼓勵中學生談戀愛。我認為,學校和老師對此的正確做法是,老師應該敢於把感情問題帶入課堂。大家一直呼吁要為學生減壓,其實重要的不是減少作業量,而是減輕學生心理的負擔。解決心理負擔的首要問題就是正確引導高中生的感情。對沒有戀愛的同學,讓他們通過成績和參加課外活動來獲得自我認同感﹔對於戀愛中的學生,要告訴他們在一起之后怎樣互相幫助有利學習,而不是一些單純的打擊。磨刀不誤砍柴工,隻有情感問題得到解決,學生們才能更好地學習。
最后我想對中學生說:如果真能找到一個相互認可的人,那就秉著平等互惠的原則和攜手共贏的目標,談個“戀愛”也未嘗不可﹔但是如果對方小心眼,經常吃醋搞冷戰,那就果斷分手,否則確實影響心情。戀愛並不意味著每天的短信電話,而是能在關鍵時刻給對方支持。在你傷心時的安慰話語,成績波動時鼓勵的眼神就已足夠。戀愛多數時候就是安靜地陪伴。如果你“喜歡”的人不“喜歡”你,那就不要花時間追求了,好好學習,寧要高傲的孤獨,不能卑微地戀愛。如果你們發現在一起不合適,那就各走各的獨木橋,各刷各的支付寶,互道一聲萬事如意歲歲平安。唯有好好學習,方可感天動地。(北京理工大學 大一 馮昊怡)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