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提高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學生比例,讓更多勤奮好學的農村孩子看到更多的希望。今年要擴大農村貧困地區定向招生專項計劃,將去年面向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1萬名重點高校招生計劃增至3萬名,招生區域包括所有國家級扶貧開發重點縣,招生高校覆蓋所有“211工程”和中央部屬高校特別是知名高校。繼續實施“支援中西部地區招生協作計劃”,在全國高校招生計劃中專門安排18.5萬個名額,由東部高校招收中西部考生。
我國從去年起,面向中西部農村地區推出了國家扶貧定向招生計劃,這一計劃對補償貧困地區的高考公平,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今年國家在去年基礎上進一步增加人數,表明了進一步高考公平的決心。
推進這一計劃,需要注意三方面問題。其一,這一計劃是在現行分省按計劃集中錄取制度框架下進行的,而分省按計劃集中錄取制度本身,是造成各地錄取指標不均衡的根源所在。因此,如果繼續在這一框架下進行公平補償,將很難真正實現各省、各地的高考公平。
其二,國扶計劃是放在提前批招生的,主要安排的是涉農專業,這增加了貧困地區考生升學的機會,也考慮到他們求學與農村發展的結合。鑒於我國招生過程中存在行政主導的問題,人們也擔心,這一計劃會不會被地方權勢階層利用,給有權有勢子女進入名校一個新的通道,進校后再換到其他專業。
其三,由國家出面要求高校增加對貧困地區的招生計劃,是政府對高校招生進行宏觀調控,而調控必須處理好政府計劃和學校自主權的關系,如果調控計劃過大,就會影響到高校的招生自主權。
解決這三方面問題,需要深入推進高考改革,突破現行分省按計劃集中錄取制度框架,實行全國重點大學面向全國招生。具體思路有二:一是全國統一考試,不分計劃、集中錄取,這就是全國統一分數線的思路﹔二是全國統一考試,高校結合統一考試成績自主招生。按照第一種思路,貧困地區的考生在高考中照樣沒有優勢。我國重點大學中農村生源近年來持續下降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教育起點低的農村考生無法在一張試卷上和城市學生競爭。而實行全國重點高校基於統一測試的自主招生,則既落實了國家《教育規劃綱要》關於“政府宏觀管理,專業機構組織實施,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學生多次選擇”的要求,也全面擴大了高考公平。
對此,肯定有人有不同意見,認為自主招生隻會加劇農村地區、不發達地區的高考不公,因為目前高校進行的自主招生增加學生的負擔不說,還可能存在潛規則。可是,我國高校當下進行的自主招生,並不是真正意義的自主招生,而是嫁接在集中錄取制度基礎上的半自主招生——學生參加高校的自主招生測試,獲得資格之后還要參加高考集中錄取,這樣的自主招生,不但沒有打破單一的分數評價體系,也沒有擴大學生的選擇權。
真正的自主招生,是學生和學校的雙向選擇,尤其是學生選擇學校,即一名考生可以自主申請若干所大學,獲得多所大學錄取通知書之后再根據學校的教育質量、聲譽和提供的教育服務選擇大學。按照這樣的自主招生,高校根本不可能再玩招生的手段來搶生源(目前高校通常把考試放在同一天來限制學生的考試選擇),而隻有用教育質量、服務來吸引生源。更重要的是,如果學生有了選擇學校的權利,其他的知情權、表達權、監督權、評價權也就全部落地,學校的辦學模式也必須進行根本性變革。在這樣的自主招生體系中,推進高考公平,做到招生錄取的透明、公正,也成為學校樹立教育聲譽,吸引學生的手段。那些大搞權勢交易、不尊重公眾利益的學校,很快就會被學生拋棄。
推進真正的自主招生改革,不但是落實學校辦學自主權的需要,也是擴大教育公平的需要。如果能實行全國重點大學面向全國的統一自主招生,那麼,困惑我國高考的地域不公平問題會得到根本治理。
冰啟(上海 教師)
(來源: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