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兒童心理問題檢出率高達57.14% 刺痛了誰?--教育--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滾動新聞

留守兒童心理問題檢出率高達57.14% 刺痛了誰?

2013年01月17日07:1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有這樣一群孩子,當他們還處幼年,父母便遠離家鄉,到遙遠的異鄉打工謀生。多少年來,他們隻能從父母偶爾打來的電話中,從偶爾寄來的匯款單中,感知到父母的存在。“爸爸,媽媽”的稱呼,隻有在春節父母返鄉時,方能變得具體而真切。這些孩子,被稱為“留守兒童”。

心理問題檢出率高達57.14%,親情缺失,教育條件和人身安全都無法保障……留守兒童的現狀,聲聲叩問著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

1月4日,教育部連同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中央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委員會辦公室、共青團中央、中國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等五部委聯合下發《關於加強義務教育階段農村留守兒童關愛和教育工作的意見》,明確提出了不斷提高留守兒童教育水平的要求,同時對加強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和法制安全教育做出了細致明確的規定。

本期周刊,記者深入江西、湖北、廣東等地,與留守兒童及其遠在異鄉的父母近距離對話,了解他們的現狀,抒發他們對《意見》的新期待。呵護“留守的未來”,從一點一滴開始!

——編 者

盼著跟媽媽常聯系

記者 田豆豆 付 文

1月14日,星期一,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新塘鄉木栗園村教學點。早晨8點多,年邁的外婆領著王雪(化名)和她弟弟趕了將近3個小時路,終於走到了學校。沿途都是崎嶇的山路,外婆有時會隨身帶一把刀,砍掉山路上礙事的樹根和雜草。王雪今年10歲,上三年級﹔弟弟今年5歲半,上學前班。爸媽遠在浙江打工。

在學校,王雪一天吃兩頓飯:早飯和晚飯,中午和其他學生一樣,去學校的小賣部買零食吃。一包桶裝的方便面,對王雪來說都是奢侈品。

前幾年,由於兒子太小,王雪的媽媽也呆在家裡。去年,得知兒子符合上學前班的年齡標准,她就把兒子放在了學校,和丈夫一起去了浙江干裝修。王雪白天很開朗,經常和同學們在校園裡玩。但到了傍晚,她就像換了一個人。老師說,她經常一個人坐在校園的角落,望著遠方﹔在宿舍裡,她有時也會默默地掉眼淚。“我想我爸爸媽媽了,”她說,每星期隻有周末的時候才能和爸媽打一次電話,電話裡每次都是讓自己和弟弟聽外婆的話,好好學習。

王雪和弟弟都很少帶換洗的衣服到校,不管什麼季節,都是一身衣服穿5天。一周下來,身上常常散發出怪味兒,讓這個小姑娘非常窘迫。學校的宿舍,是一棟三級危房,孩子們兩個人擠在一張床板上睡覺,衛生條件很不好。“好想讓媽媽抱抱我,帶我去買新衣服,陪我和弟弟玩。”

“相對於其他孩子來說,留守兒童可能有點兒‘悶’,在和人交流方面可能有些弱。”教學點的鐘美玲老師說,她有一次去王雪家家訪,王雪答應了一聲就去看電視了,自始至終沒有和老師多說一句話。

臨走前,記者告訴王雪,政府不久前出台了文件,要求各地開展活動,方便外出務工家長和留守兒童的聯系,聽到這話,王雪露出了難得的微笑,“真的嗎?我能經常和爸爸媽媽聯系上了。”孩子臉上的笑容很滿足,很燦爛。

我們的未來也會更好

記者 吳齊強

1月12日,恰逢周六,記者趕到南昌縣黃馬鄉郭埠村曾潔家中,她已和奶奶去集市賣完菜回來了。

12歲的曾潔讀六年級,父母常年在深圳打工,她和將近60歲的奶奶羅秀生活在一起,家中還有弟弟和妹妹。

隨行的班主任詹霞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去年10月的一段時間裡,曾潔經常遲到,問她,卻默不作聲,某日清早,我遠遠見她背著書包,騎著自行車,車上帶著滿滿一籃青菜。我估計她送給奶奶去賣,便跟著。誰知,原來她自己到街上集市賣菜。在她甜甜的吆喝聲中,很快有群婦女圍上來,我趕緊跑過去幫忙,她抬頭瞧見我,滿臉漲得通紅,當聽到“老師,早上好”時,我心情很激動,眼裡噙著淚水點了點頭。那幾位婦女對我說:“老師,這小姑娘很乖巧的,像個小大人,從來不錯賬。我們經常在她這兒買菜……”

記者看到曾潔長滿凍瘡的十指,紅腫彎曲著,有些地方還化膿了。“沒辦法,3個孩子,我們要忙著田裡的農活,有時候打點雜工賺點錢,除草、澆水、做飯、洗衣,她都會。”奶奶憐惜地摸著那雙通紅的小手。現在,除了周末,奶奶不讓她自己去街上賣菜了。

“過年最開心,隔壁村有幾個好同學,爸爸媽媽也在外面,我們在一起比爸爸媽媽買的新衣服,換著吃帶回來的糖果、餅干,看誰的好吃。”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曾潔的房間裡,擺著小妹妹的床,每天她要負責弟弟妹妹的起床、睡覺。曾潔喜歡音樂和美術,英語成績也不錯。在班級開展的“留守兒童互助”活動中,經常拿出自己積攢的錢給困難的同學買學習用品、課外讀物。

曾潔說,盡管父母不在身邊,但她並不埋怨,“父母外出打工,也是為我們日后好。我想讓爸爸媽媽知道,村裡建了兒童之家、文化活動站,還有‘七彩小屋’,我也有了自己的小伙伴。兒童之家的阿姨說,未來,兒童之家會建得更好,我們的未來也會更好。”

隻盼在家的孩子平安健康

記者 賀林平

一間40平方米的小屋,屋裡光線昏暗,白天也要開燈﹔但由於陳設簡陋,本來不大的空間,倒顯得開闊。這就是外來務工人員王永祥在廣州的“家”。

“這個家裡,隻有我和老婆倆人,一雙兒女都在老家,不敢帶過來。想,挂念,可是莫辦法,到城裡負擔不起。”王永祥沒有發牢騷,臉上挂著憨憨的笑。

王永祥的女兒讀初一,兒子讀小學五年級,都在河南老家由爺爺奶奶帶。沒帶孩子過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讀書。夫妻倆試過,踅摸著給孩子找學校。可一問嚇一跳。由於他們沒有本地戶口,孩子讀公辦學校要交贊助費,“聽老鄉說,找人一年還要一兩萬,兩個孩子就是3萬多,不找人都進不去。”王永祥搖著頭,“不吃不喝不住,把我們倆工資全用上,勉強夠。”

可是孩子放在老家,兩口子也很放心不下,特別是王永祥的老婆,沒有一日不念叨。“我爸媽都快70歲了,盡管身體還硬朗,可帶兩個十來歲的孩子,終究還是吃力。別說功課,就是管,也不大管得住。我們兩口子,做夢都夢見孩子在身邊。”

兩年前王永祥回老家,看到孩子的幾個同學小小年紀就學著抽煙喝酒玩牌,還有個別孩子輟學到社會上成了小混混。讓兩口子擔心的還有孩子的安全。老家河多塘多,一到夏天,孩子就下水洗澡摸魚。以往村裡人口多,鄰居們也熱心,誰家孩子不見了,很多人幫忙找。“現在不行了,村裡人走了一半多,孩子遇到危險,都沒人發現,就算看見了,留下的老人下水救人也困難。”王永祥說,這幾年,常常聽說村裡或鄰村有孩子溺水的。

說到對未來的期望,王永祥想都沒想,脫口而出,“最希望的當然是孩子在這裡讀書,能跟本地孩子一樣,享受免費待遇。”記者告訴他,如今政府要求孩子的留守地加強對孩子的心理和安全教育,王永祥很開心,“這是我們在外最擔心的事,隻要孩子在家裡平平安安,健健康康,我們多苦多累都沒關系。”

(責任編輯:袁勃、林露)

相關專題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